中医传承|黄帝内经之调经论篇
《黄帝内经・调经论篇》聚焦于人体经络气血的调节,深入探讨了气血不和引发的各种病症,以及相应的调治方法,蕴含着中医独特的理论智慧,对后世临床实践影响深远。
1
YUANDAOMIAOYI
气血与疾病的关联
《调经论》开篇便强调气血对人体的重要性,“人之所有者,血与气耳”,直白地指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基础。气血调和,人体才能维持健康;一旦气血失调,疾病便会乘虚而入。
正如原文所述:“血气不和,百病乃变化而生。” 此句清晰阐述了气血不和是诸多疾病产生的根源。当气血运行不畅,就会出现气滞血瘀,引发疼痛、肿块等症状;气血不足,则脏腑组织失于濡养,表现为神疲乏力、面色苍白等。
比如,生活中常见的女性月经不调,很多时候就是气血失调的外在表现,气血瘀滞可致月经有血块、痛经;气血不足则月经量少、周期紊乱。

2
YUANDAOMIAOYI
虚实之辨
辨别疾病的虚实是治疗的关键,《调经论》对虚实的判断有着详尽的阐述。“邪气盛则实,精气夺则虚。” 这是判断虚实的总纲。
邪气亢盛,如外感六淫、内生痰饮瘀血等,人体正邪斗争激烈,表现为实证,像高热、腹痛拒按、大便秘结等。而精气亏虚,包括气血阴阳不足,机体功能衰退,即为虚证,如畏寒肢冷、头晕目眩、少气懒言等。对于虚实的判断,还需结合脉象、症状等综合考量。
“脉实者,深刺之,以泄其气;脉虚者,浅刺之,使精气无得出。” 通过脉象的虚实来指导针刺的深浅,实证深刺以泻邪气,虚证浅刺以防精气外泄。
比如,若患者脉象洪大有力,且伴有高热、口渴、面红目赤等症状,多为实证,针刺时可适当深刺,以清泻体内实热;若脉象细弱无力,同时伴有神疲、乏力、自汗等,多为虚证,针刺宜浅,以补养精气。

3
YUANDAOMIAOYI
经络与气血调节
经络系统如同人体的交通网络,负责气血的运行与分布,《调经论》对经络在气血调节中的作用十分重视。
“夫十二经脉者,皆络三百六十五节,节有病,必被经脉。” 说明经络与人体的各个关节、脏腑紧密相连,关节病变往往与经络气血不畅相关。通过针刺经络穴位,可以调节气血的运行。
例如,“病在脉,调之血;病在血,调之络。”明确了病在不同层次时的调理方法。若病在血脉,可通过调理血分来治疗;病在血络,就着重对络脉进行调治。针刺时,还要根据经络的气血盛衰来决定补泻手法。
“盛则泻之,虚则补之,热则疾之,寒则留之。” 经络气血旺盛时采用泻法,以泄有余;气血虚弱时运用补法,以补不足。

热证时手法宜快,以清热;寒证时手法宜慢,以温阳散寒。像人体感受风寒之邪,出现关节疼痛、拘挛,多因寒邪凝滞经络气血,此时针刺相关经络穴位,手法宜留针久一些,以温通经络、散寒止痛。
4
YUANDAOMIAOYI
情志与气血
情志与气血的关系在《调经论》中也有深刻体现。“血有余则怒,不足则恐。” 表明气血的盈亏会影响情志的变化。
血盛时,人容易发怒,这是因为血分有热,扰动心神;血不足时,人易恐惧,因心血亏虚,心神失养。反之,情志过激也会损伤气血。
“大怒则形气绝,而血菀于上,使人薄厥。” 大怒会导致气血上逆,血液淤积于头部,引发昏厥,这警示我们要保持情志的平和,避免气血因情志波动而紊乱。

现实生活中,有些人在情绪激动时突然晕倒,很可能就是因为大怒导致气血逆乱。
5
YUANDAOMIAOYI
阴阳平衡的调节
《调经论》始终围绕阴阳平衡这一核心。“阴阳匀平,以充其形,九候若一,命曰平人。” 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,人体形态充实,脉象平和。
一旦阴阳失调,疾病就会接踵而至。“阳虚则外寒,阴虚则内热,阳盛则外热,阴盛则内寒。” 形象地描述了阴阳失调的不同表现。
治疗时,要遵循 “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,以平为期” 的原则,仔细辨别阴阳的盛衰、虚实、所在部位,运用各种治疗手段,使阴阳恢复平衡。

比如,对于阳虚体质的人,常表现为畏寒怕冷、手足不温,可通过温补肾阳的方法来调节阴阳;阴虚者出现潮热盗汗、五心烦热,就需滋阴清热,以达到阴阳平衡。
6
YUANDAOMIAOYI
总结
《黄帝内经・调经论篇》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气血调节理论体系,从气血、虚实、经络、情志到阴阳平衡,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,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人体内在的联系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,为守护健康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