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中医药管理局: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,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达90.78%,总有效率达87.46%
8月22日,北京市委宣传部(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)举行“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(第六场)——北京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效专场。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。市卫生健康委、市中医药管理局、市疾控局、市急救中心主要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。
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屠志涛介绍北京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:
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们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,中医药医疗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提升,中医药社会贡献度显著增强,文化传承弘扬发展,对外交流成果丰硕,中医药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。
一、首都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不断提高
一是中医药资源及服务供应量居全国前列。截至2023年底,本市中医医疗机构1340家,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11%,其中三级中医医疗机构35家。全市共有中医医师2.5万人,中医类医院床位数30572张,千人口中医师1.14人,千人口中医床位1.4张,居全国前列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医门急诊服务7159.3万人次,占全市门急诊总诊疗人次26.05%,中医类医院出院61.4万人次,占全市出院总量13.8%。二是中医药优质专(学)科总量居全国之首。全市拥有国家区域中医(专科)诊疗中心32个,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54 个,国家中医重点专科133个,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13个,国家中医优势专科84个,居全国之首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,坚持中西医结合,健全中西医协同救治机制,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达90.78%,总有效率达87.46%。三是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基层成效明显。建立5个区级中医医联体,100家中医药健康文化体验馆,连续开展健康乡村(社区)、健康养老工程、名中医身边工程、治未病健康促进工程,建立了名中医团队主动下基层服务的常态机制。在8个远郊区设置中医流动医院解决山区、半山区群众就医难问题,实施中医药精准扶贫支援。
二、首都中医药传承创新机制不断完善
一是中医药法制建设全面推进。制定实施《北京市中医药条例》,为首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法制保障,印发《北京市中医诊所不良执业行为记录暂行管理规定》、《北京市西医师学习中医管理办法》、《北京市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人员跟师学习管理办法》、《北京市医疗机构委托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企业提供中药饮片代煎、配送服务规范》等配套文件,进一步提升规范化水平。二是中医药政策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。先后出台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意见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,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。推进市、区级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特色绩效考核,保障并促进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。三是中医药行业治理水平不断深化。强化部门协同,开展清扫行动等专项,加大对中医非法行医、虚假宣传等打击力度,组织中医类别医师参与医药广告宣传清理工作,加强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执业医师在自媒体开设账号管理,整肃中医医疗秩序,深化行业治理。
三、首都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支撑不断加强
一是强化高层次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,加强中医药骨干人才培养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全市新增“首都国医名师”187名,首都名中医100名,优秀名中医71名、中青年名中医80名。制定《首都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(2023-2025年)》,面向中青年中医师分阶段开展北京市中医药人才托举工程。二是在全国首创分类分层中医药传承模式。加强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、老药工传统技艺等的活态传承,近年来,累计新增建立9个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,45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,3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;新增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“3+3”工程两室一站100个、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86个。
四、首都中医药“五种资源”多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
一是打造丰富多样的传播体系,助力中医药健康文化宣传。围绕“一轴三带”打造全方位中医药文化活动集群,并在全市建设了100个集中医文化科普展示、互动体验、智能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健康文化体验馆。二是在全国率先启动省域范围内的中医药文化资源调查。绘制北京中医药文化资源分布地图,编写《北京青少年中医药读本》等,启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。联合市文旅局遴选59家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,精心设计13条融观光休闲、中医药康养于一体的中医药养生旅游路线。三是融合生态资源,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蓬勃发展。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打造中医药“一园一馆”,连续11年举办服贸会中医药主题日,签署合作协议106项,签约额37.6亿元人民币。举办海外华侨华人四季大会、中医护理国际化推进会等,有力提升了中医药国际影响力。
下一步,我们将在市委、市政府坚强领导下,笃行实干,奋勇争先,为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标杆,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首都中医药篇章而不懈奋斗!
记者提问
记者:十八大以来,北京在开展中医药国际交流方面做了哪些工作?下一步有什么打算?
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屠志涛:
近年来,北京市中医药国际交流内涵日益丰富、形式日益多样,在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。一是连续11年承办京交会、服贸会中医药主题系列活动,签署合作协议及发布各类成果百余项,举办配套论坛40余场,建立与OECD、WHO和ADB等国际组织沟通合作机制。二是在国际活动中彰显中医药特色。2019年北京世园会,我们打造的百草园和本草印象馆,用园艺与药植交融演绎中医药文化神韵,获“最佳创意奖”,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;2022年冬奥会,在“北京村”、“延庆村”成功打造“10秒”中医药体验馆,吸引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·巴赫在内的52个国家2500余位外国官员及运动员到访。中医药健康文化体验馆“本草小象馆”亮相2024年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,成为来自50余个国家和地区政府官员、专家学者热门“打卡地”,沉浸式体验备受青睐。三是多层次、多渠道开展国际交流活动。如,连续九届举办全球唯一聚焦中医护理的“北京中医护理国际化推进会”,定期召开来自30余个国家和地区华侨华人参与的海外华侨华人四季大会,组织“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经济带”中医药系列之中阿专辑活动,在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打造“中医药展区”,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等建立合作关系。四是推进中医药国际医疗服务,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等为试点推出国际医疗旅游服务包,借助朝阳区等对外交往窗口举办外籍人士中医药体验活动,以北京中医医院等为载体在新加坡等开设中医医疗机构,在当地提供中医药服务。
下一步,我们将充分发挥首都国际交往优势,主动增加中医药元素,建立健全机制和渠道,以更丰富的形式和内涵,更大范围地请进来、走出去,在中医医疗、教育、文化、产业等领域开展更为广泛的交流合作,以首善的标准,向世界讲好“中医药故事”。